中美对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思路相似
发表日期:2014/9/29 9:03:22 兰格钢铁
自2013年以来,从“8号文”到“127号文”、“140号文”,多记监管重拳打在了影子银行体系中的同业业务上。监管层试图浇灭银行以金融创新实现表外信用扩张的冲动。
为什么监管层如此重视同业业务的规范化发展?中国和西方在这方面的监管理念有何共性?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鹏睿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冰,她长期研究中外金融监管与合规。
渐进式监管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同业业务为何会被加强监管?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于冰:从之前的银信合作到现在的同业业务,实质不变,只是形式变了。一方面,影子银行所创造的信用,多数都流入了资金需求旺盛、产能过剩的行业。另一方面,随着与国际接轨,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不断升级,监管指标越来越多。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银行的业务创新偏离了创新的本意,而是向减轻监管成本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但有一些银行的同业业务链条过长,抬高了实际融资成本,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同业业务的“创新”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而是变相走放贷的老路,如此无约束发展下去当然会隐藏风险。银行实则是中国经济的一面镜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整体经济的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140号文”等监管措施的轻重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于冰:近些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银行信贷仍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引进更为市场化的机制,必然会对银行的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目前所采取的监管还是一种渐进式的。
我们所看到“140号文”的组织架构规定和“127号文”的规模指标等,实际上是给银行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进一步的调整;在不给整体经济造成较大起伏的情况下,希望这些同业业务向着更为合规的方向发展。
中美两国监管思路相似
证券时报记者:发达国家银行在金融创新、银行监管方面与中国有何异同?
于冰:中国的银行没有像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那样投资了很多复杂的衍生工具,而且中国金融产品的杠杆率也不高。
但是,也有相似的方面。
本来,商业银行有保护储户利益的义务,而且银行是社会重要的支付工具,因此银行不能有过高的风险偏好。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银行风险偏好提高,在信贷领域接受了更高风险的客户,同时,以风险管理为初衷的衍生品被过分创新使用,成为了套利的工具,这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中国的银行也在经历利率市场化,银行也开始追求存贷业务之外的高收益。
其次,中国和美国的监管思路类似。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发布了“沃尔克规则(VolckerRules)”,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保护储户的利益。而中国的监管思路也是希望能够限制商业银行的资金向高风险资产的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储户的利益。
针对一些不规范行为,及时出台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与加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相配合,效果会更好。
来源:证券时报
为什么监管层如此重视同业业务的规范化发展?中国和西方在这方面的监管理念有何共性?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鹏睿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冰,她长期研究中外金融监管与合规。
渐进式监管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同业业务为何会被加强监管?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于冰:从之前的银信合作到现在的同业业务,实质不变,只是形式变了。一方面,影子银行所创造的信用,多数都流入了资金需求旺盛、产能过剩的行业。另一方面,随着与国际接轨,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不断升级,监管指标越来越多。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银行的业务创新偏离了创新的本意,而是向减轻监管成本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但有一些银行的同业业务链条过长,抬高了实际融资成本,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同业业务的“创新”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而是变相走放贷的老路,如此无约束发展下去当然会隐藏风险。银行实则是中国经济的一面镜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整体经济的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140号文”等监管措施的轻重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于冰:近些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银行信贷仍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引进更为市场化的机制,必然会对银行的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目前所采取的监管还是一种渐进式的。
我们所看到“140号文”的组织架构规定和“127号文”的规模指标等,实际上是给银行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进一步的调整;在不给整体经济造成较大起伏的情况下,希望这些同业业务向着更为合规的方向发展。
中美两国监管思路相似
证券时报记者:发达国家银行在金融创新、银行监管方面与中国有何异同?
于冰:中国的银行没有像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那样投资了很多复杂的衍生工具,而且中国金融产品的杠杆率也不高。
但是,也有相似的方面。
本来,商业银行有保护储户利益的义务,而且银行是社会重要的支付工具,因此银行不能有过高的风险偏好。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银行风险偏好提高,在信贷领域接受了更高风险的客户,同时,以风险管理为初衷的衍生品被过分创新使用,成为了套利的工具,这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中国的银行也在经历利率市场化,银行也开始追求存贷业务之外的高收益。
其次,中国和美国的监管思路类似。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发布了“沃尔克规则(VolckerRules)”,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保护储户的利益。而中国的监管思路也是希望能够限制商业银行的资金向高风险资产的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储户的利益。
针对一些不规范行为,及时出台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与加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相配合,效果会更好。
来源:证券时报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